信息源: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为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生了二胎应该跟母亲姓吗?中国青年报的调查显示,20.6%的人表示支持,63.2%的人认为无所谓,还有少数16.1%的人对此表示反对。
孩子应当随父姓?孩子应当随母姓?这场“冠姓权之争”究竟是否能够为女性获得平等?
冠姓权在新时代下的变更
孩子的姓名跟随父亲的姓氏一直以来便是中国约定俗成的传统,然而随着生育政策的放宽,父母对孩子的姓氏开始有了争议。
如果说一胎已经跟随父亲的姓氏,那么二胎可以跟随母亲姓吗?
事实上这一问题不仅仅是二胎政策的放开所带来的影响,更加是在时代进步下,女性地位提高所带来的结果。
支持随母姓的人往往认为男女之间处于平等的地位,且女性在生育当中投入了更多的成本,即使随母姓也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
而支持随父姓的人则认为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随父姓是理所应当的事情,具有一定的历史和现实合理性。
从这一点上看,无论是随父姓还是随母姓,实质上都是家庭内部沟通交流后的决定,在社会角度上并不需要对其进行过度批判或者支持。
但在大多数的专家眼里,突破历史传统的随母姓“潮流”确实有一些不可避免的弊端存在。
随母姓制度的四大弊端
首先就是不利于明晰血缘关系。k1体育网址
在我国传统文化当中,姓氏不仅代表着家族香火的延续,更加是亲子间血缘关系的另一种书面的体现。
在我国古代,各大家族内部都设立了家谱、祖宗祭司,用于记录家族当中所有的子孙。
其中最为基本的特点便是同一本家谱上的子孙都应当是同一个姓氏,而外部的人也会通过相同的姓氏推断某人与氏族之间的关系。
到如今的时代背景下,尽管家谱这类存在对于年轻人已经十分遥远,但随母姓首先最直观造成的影响便是二胎的孩子与一胎并不是一个姓氏。
这也会使得在社会环境下,两个孩子的亲属关系并不能被直接推断出,往往有可能造成一系列的误解。
甚至在如今的大环境下,还有可能让外人误以为两个孩子是来自离异家庭的。
除了上述缺点,随母姓也很可能会对家庭和睦有一定影响。
对于随母姓这件事情,倘若夫妻双方即两人的父母都达成了统一的意见,那么要担心的便是两个孩子的接受度。
毕竟在中国文化的背景下,大多数的孩子都是跟父亲姓。那么在这样的社会环境熏陶下,二胎随母姓以后能否接受自己与这个社会的主流文化不相符。
而且,两个孩子对于不同姓氏的兄弟姐妹能否坦然接受并培养感情也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另一种可能便是,二胎随母姓不能够得到男方及其父母的理解,这样会导致处于孕期的妻子与丈夫不睦,直接影响二胎出生以后的家庭氛围。
随母姓还一定几率影响亲子关系。除了在家庭氛围之外,不同姓氏的孩子也很有可能受到不同的对待。
比如夫妻双方及其父母对随自己姓氏的孩子往往可能会更加亲切和宠溺,因为同样的姓氏往往会让他们在心中暗示自己这才是未来的继承人,从而投入更多的精力与关怀。
但对于并未跟随自己姓氏的孩子,往往可能出现一定程度上的忽略k1体育登录。
长此以往,随母姓的孩子往往会跟母亲及外公外婆更为亲近,而父姓的孩子则会跟父亲、爷爷奶奶关系更加亲密。
而当孩子日渐长大感受到这样的家庭氛围时,也很可能会影响到他们的成长,从而导致性格的偏差。
站在整个中华文化的角度上来讲,随母姓制度也不利于形成一种统一的文化认同。毕竟目前看来,在整个世界范围内,仍旧还是已随父姓为主流。
冠姓权之争背后的本质
如今对于二胎随母姓的争议其实主要来源于在此之前女性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对于女性而言,无论是在生育还是婚姻当中,都会牺牲更多的自我,然而她们却未必能够得到像男性一样的优惠与便利。
在这样的背景下,争夺新生儿冠姓权的斗争便成为了大多数女性争取平等与自由的跳板。
但实质上这场斗争的本质似乎有一些舍本逐末,女性在生存、求学、就业等各方面的不公平待遇并不会因为孩子随母姓就有任何的改善。
换句话来说,倘若社会环境和政策做到了保障,即使随父姓,女性依旧可以得到公平的对待,就比如美国的第一位女性参议员希拉里·克林顿女士。
女性的独立与崛起并不是她的孩子是否姓她的姓氏,而是她是否有独立的人格与经济。
所以对于这场冠姓权之争,社会公众无法对它进行妥善定义,因为这本就是一个私密而个人的选择。
倘若抛开所有的弊端,夫妻双方达成了共同的意见,愿意让二胎随母姓,那么一切都是合理合法、理所应当,任何人都不应指摘。
反之女性如果愿意让二胎继续跟随父姓,也不代表她就是一个不追求独立和平等的女性。
更何况追根溯源来讲,大部分的女性在出生时也同样跟随父姓,倘若要让二胎的孩子跟随自己的姓氏,实际上也是让孩子跟随外公的姓氏。
这与本身的随父姓并没有任何的区别,他们只是传统文化特定时代背景下发生了一些细微的变化。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新生儿出生以后既可以跟随父亲的姓氏,也同样可以跟随母亲的姓氏,所以对于二胎孩子究竟跟谁姓,其实并没有标准的答案,更没有直接的导向。
大多数的人们坚持随母姓不过是为了肯定女性的贡献与付出,也同样提高妇女在当今社会的地位。
所以在这一背景之下,更应当重视的是妇女在现实环境下生育、就业等方面的全力保障。
总而言之,二胎孩子究竟随父姓还是随母姓并没有定准,也无法直接为女性获得平等的待遇。
对于所有人来说,婚姻是夫妻双方感情的结合,而孩子的“冠姓权”也不能成为夺得社会话语权的工具。
参考资料:
“二胎随谁姓”,没必要太在意——新京报评论
“单独两孩”政策放开 网友热议“第2个孩子跟谁姓”——人民网
勿让争夺孩子姓氏毁了幸福——中国法院网
“子随母姓”,政策初衷难解现实尴尬——人民网